
科技部正式发布的《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目录》包括18项水污染治理技术、15项大气污染治理技术、23项固废处理技术等共85项先进技术成果。
1. 技术名称
新型高聚物生态护坡技术
2. 适用范围
地质环境脆弱区生态修复,包括地质灾害体、工程建设创面及荒漠化、石漠化等生态修复。
3. 技术内容
基于生态学、系统学与工程学等理论,采用“工程结构—生态材料—生物技术”多手段联合的方法,实现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或重建。该技术由以下几方面组成:地质环境脆弱区生态修复材料、修复区植生层重构工艺、高陡工程创面生态修复施工机具装备、乡土植物筛选与繁育、生态修复工程智能管护。生态加固材料表观粘度 16MPa·s~17MPa·s,pH7.0~7.5。
工艺技术路线如图 1 所示。

3.2 主要创新点
(1)研发了生态环境脆弱区固土结皮、土壤熟化、保水减蒸系列生态修复材料,解决了土壤稳固与水肥保持不可兼顾的技术难题。
(2)构建了“结构补强—生态加固—基质改良—群落构建”生态修复工艺技术,解决了地质环境脆弱区陡立边坡生态修复技术难题。
4. 污染治理或环境修复效果
使用的材料皆为绿色环保产品,新型土壤加固材料在高寒、冻融等恶劣环境条件下也可保证植被长期稳定存活。该材料微量元素、重金属含量等均不超过国家标准要求。修复初期可恢复植被覆盖率至 80%以上,后期逐渐实现自维持与长期有效固坡。
5. 技术示范情况
该技术已在青海黄南州边坡生态修复工程(海拔 2755m)、青海木里煤矿生态修复项目(海拔 3825m)、墨竹工卡巨龙矿区生态修复工程(海拔 4200m)等 20 余项不同海拔生态脆弱区修复工程中示范应用,均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。
该项目对九寨沟景区 89 处地质灾害隐患点、可视范围内 24处治理工程的64段挡墙立面及其周边裸露边坡实施绿化修复工程,总面积 62127m2。针对九寨沟“8·8”地震扰损区生态恢复问题,联合工程—材料—生物多手段修复方法,采用新型高聚物生态护坡材料进行植生层土壤重构,结合九寨沟乡土植物筛选与繁育,实现了土壤结构强度与植物生长水分养分控制性供给,解决了陡立地质创面长效性修复及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的难题,促进受损生态系统恢复与正向演替,效果良好。
6. 投资估算
以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九寨沟景区 89 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绿化美化修复项目为例,项目总投资 6605万元。
7.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前景
该技术可对地质环境安全和生态环境质量起到显著的改善作用,具有施工方便、经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优势。该技术在新疆天山公路边坡、西藏拉萨河谷边坡、九寨沟震损区陡立创面、雅江梯级水电开发建设创面修复等项目应用后,生态修复效果良好,推广前景广阔。

